2008-10-25

永遠的經營之神-王永慶

天下雜誌這篇不錯

王永慶-人生落幕,傳奇不朽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page=1&id=35931

人生價值 作者/李增城

一代經營之神王永慶先生逝世,近日各媒體連播其一生之勤儉打拚與其樂善好施之人生觀,總令人打從心底敬佩。他說:「財富,是社會要我們暫時代管」。

言下之意,他的台塑集團企業,雖說是他一生篳路藍縷打造出來的,但也要社會的支持,如集資認股或員工招募與貢獻。如何管好企業與回饋社會,是責任也是義務,要管好社會給於他們經營企業的機會;這些「功成而不居」的話也總令人感動。

價值不等於價錢。一幅畫、一首歌、一篇文章或一件藝術品,對創作者來說往往是「非賣品」,因為創作的理念、辛苦過程無價。所以當我們去逛博物館、藝術館、
文化館,我門去看的是藝術品,而不是訂價單。同理,我們看待一個人,看的是他的價值,而不是他的價錢。許多人以物化來衡量人的價錢,常很不禮貌的問:你薪
水多少、退休金多少。這是一個嚴重帶有侮辱性的問題,因為把人給看扁了。如果有人去肯定王永慶的價錢,一定羨慕得很,因為他很有錢;如果有人去肯定王永慶
的價值,也一定羨慕得很,因為他很有愛心。你要羨慕他的愛心還是他的財富?

  當然也有人會說,沒有錢哪來愛心?照其邏輯來說,沒錢就不可能有愛心,因為錢是愛心的前提,沒有前提,何來結論?這是如
同韓非子的物化功利論:父子之親,猶以產男弄璋、產女弄瓦來計算何者有利父母。兄弟之序,豐收的時候,兄可以大方歡迎陌生人來家吃飯;歉收的時候,兄卻不
歡迎弟弟來家吃飯,兄會愛陌生人不愛弟弟嗎?決定歡不歡迎的前提是豐收或歉收,這是原始的以物化功利來計算衡量親情。韓非子原是要破儒家五倫人性價值來立
其功利計算的人性論,此暫不表。但我們常看些愛心志工,無條件為社會默默奉獻,沒錢一樣可以表獻出愛心,而且愛心志工的愛心是無價。

  價錢,是一箇中性名詞,君子賺錢有道;富裕,是一種自我尊嚴的表現,人人得而求之。但是,人是要懂得「役物而不役於物」,我們為生活才要賺錢,而不是為了「賺錢的生活」,賺錢是手段,生活才是目的。更進一步說,過有意義

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目的,何謂有意義的生活?無非是追求真、善、美、神。或是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這些三不朽,王永慶先生做到了、慈濟證嚴法師做到了,也相信平常的你我也或多或少做到一些。

  台灣的塑化工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北台塑的王永慶先生一生兢兢業業地為其企業奮鬥到最後一刻,其堅毅勤誠固然令人動容;然而在其個人生活品質上就稍遜奇美的許文龍先生,許先生懂得享受生活美感,每週上班一天,其他

時間就是釣魚、畫畫(讀者有機會應到台南奇美博物館參訪許先生典藏的歐洲藝術診品)、拉琴,當然也獎勵後進的藝文人才。許文龍先生是一個老莊式的企業生活家,王永慶先生則是儒家式的企業生活家,他們都懂得生活與生命的價值。


  本學期在國立空專面授「人生哲學」有感而寫。

2008-10-23

華裔科學家研發輕薄奈米「巴克紙」 比鋼強硬500倍

(2008/10/22 15:41)國際中心/編譯

坐「紙」飛機去旅行,未來可望成真。美國有專家利用奈米碳管,研發出一種質輕卻強韌的材質,不但輕如紙,強度卻比鋼硬上500倍,而且導電性強,散熱又快。專家表示,未來可以用在飛機和防彈衣等產品上。

研究人員手上的東西,看起來就像紙一樣輕薄,這就是美國佛州州立大學利用奈米碳管研發出來的「巴克紙」。別看這薄薄一張紙,巴克紙重量只有鋼的1/10,但是製成複合材料之後,強度卻比鋼硬500倍,這麼特殊的材質,專家說,其實可以用在日常生活裡。

美國佛州州大教授王本(音譯)表示,「許多公司都可以利用這個材質製成許多產品,用在日常生活裡。」事實上巴克紙最主要的特性,就是它能抵抗閃電雷擊,這架使用巴克紙的模型飛機,被電擊時就沒有出現火花。

佛州州大研究員傑瑞洪恩說,「它可以除去閃電,保護飛機安全,這是巴克紙的功用。」專家也舉出,巴克紙具有質輕強韌的特性,適合使用的產品範圍其
實相當廣泛。像是軍用車輛、子彈列車、飛機、運動器材,還有液晶螢幕等,未來都可能用得上巴克紙,甚至於虛構的電影「鋼鐵人」也用得上。

佛州州大教授王本指出,「我們現在做的是利用工程學訓練的技巧,運在這個神奇的材質中,創造出商業價值。」目前巴克紙還處於實驗階段,佛州州大計畫未來一年將推廣到商業應用上。

2008-10-20

20種延壽食物 咖啡和巧克力入列

撰稿‧編輯:楊明娟
新聞引據:中央社

時間:
2008/10/20


   英國里茲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威廉森列出20種主要延壽食物名單,巧克力、咖啡和茶等都是攸關長壽和維持健康生活所需的重要食物和飲料。名單上的食物全都富含名為多酚類的天然成份,而多酚類具有各種保健功效,包括預防心臟病在內。

 
 根據每日電訊報報導,威廉森指出,主要是蔬果的名單上食物,藉由保護將會伴隨年歲增長自然受損的細胞,也能延緩人體老化過程。他說,流行病學研究証實富
含多酚類食物的保健效益,因為蔬果攝取量低,飲食中缺乏這些成份,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將會升高。這意味,它們攸關能否活到最大歲數,因此提議把它們列為主
要延壽食物。

  越來越多証據顯示,飲食中含有豐富多酚類成份,諸如丹寧、木質素和類黃酮等,有助於提升人們活到遺傳上最大壽命的機會。美國、英國和澳洲科學家的最新研究結果認定,多酚類有助於預防心臟病。

  威廉森列舉的20種主要延壽食物包括:蘋果、黑莓、紅茶、藍莓、花椰菜、麥麩、櫻桃、櫻桃番茄、咖啡、蔓越莓、黑巧克力、綠茶、柳橙、桃子、洋李、覆盆子、紅葡萄、紅洋蔥、菠菜和草莓。

2008-10-19

王雪紅-叛逆女首富傳奇

2006/06/10 20:49

本文對照圖檔

◆王雪紅、卓火土(圖右)與周永明(圖中)三人攜手,打下宏達電江山

掙脫台塑接班束縛 王雪紅闖出一片天

撰文:林宏文、江煒琦


2006年,農曆年剛過,美國《富比世》雜誌公布了全球富豪榜。威盛、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以21億美元身價,躋身全球第365名富豪;這也是台灣首位入榜的女性富豪,財富直追父親王永慶。王雪紅的崛起,其實並未過於依賴父親。她很早就脫離家族子女競爭的漩渦,也因為如此,才開拓了她的意外人生。如此成就,讓大陸媒體以「生子當如孫仲謀,生女當如王雪紅!」之說,盛讚王雪紅的努力。


但王雪紅還是一如以往地在各廠辦之間穿梭,樸素中性的裝扮中,帶著爽朗直率的笑聲,絲毫讓人不覺她的傲人成就。這樣的王雪紅,應該還有很多優點值得學習;這樣的王雪紅,應該還有不少故事值得細細品味……

五月初,大雨滂沱的早上,宏達電股東會在桃園工業區外的飯店舉行,媒體記者急忙趕到現場,終於等到久違的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與宏達電董事卓火土、總經理周永明出席,豈料,議程不到半個小時就結束,會後,卓火土快閃成功,而久未露面的王雪紅則因走避不及,被媒體攔住說了幾句話。

「我們要永遠進步,其實是整個團隊的合作,團隊非常堅強、努力,我感到非常慶幸,我們會超越自己,一直進步。」臉上掛著笑容的她,請周永明留下與媒體互動,技巧地將股王光環讓給經營團隊後,隨即快步離去。

相對於兩年前威盛的股東會,王雪紅與陳文琦夫婦被小股東指著鼻子破口大罵,今年股價漲破一千二百元的宏達電股東會,就順利許多。而不管是威盛或宏達電,王雪紅的作風還是一樣,永遠弱化自己的角色,退居一旁,將企業的成功歸於經營團隊的努力。

個人與家族--二房三房競爭激烈,深知出了台塑才有發展機會

這是王雪紅向來的行事風格,把握人才後充分授權放手讓他們發揮,這種識才、授權的特質,像磁鐵般不斷吸引人才為她效命,因此,她還沒到知天命之年,就創下擁有兩家股王企業的紀錄,這樣的成就,較之她的父親台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亦不遑多讓。

人生難免有風有浪,王雪紅前半生,有幾個重要轉折,一步步造就了今天的王雪紅。

國三那年,她就被送到英國念書,一個人孤零零地在異地求學,歐洲的校風比較保守,管理也較嚴格,加上王永慶「沒有家書就沒有生活費」的規定,她每天都要寫家書傳真回家報告生活點滴與開銷,而王永慶也把自己處理公事所遇到的困難,如何追根究柢解決問題的始末告訴王雪紅。

這些信王雪紅都還留著,而父親在台塑集團茁壯過程中所付出的心力與經驗,無形中影響了王雪紅日後經營事業的方法,同時也成了思鄉時的惟一慰藉。

之後王雪紅再度負笈美國攻讀大學與研究所,由於家人都不在身邊,一個人身處異地,她經常以上圖書館K書來戰勝寂寞。那陣子,她最常看巴金、魯迅和余光中的著作,這種獨立生活的磨練過程,也造就她堅毅的個性,並埋下日後她脫離台塑集團自行創業的遠因。

學成歸國後,王雪紅進入姊姊王雪齡與姊夫簡明仁共創的大眾集團任職,負責外銷業務。沒想到她初掌PC部門,就被客戶倒帳了七十萬美元,這個人後來遠逃歐洲避債。而且為了追討債務,王雪紅一路直飛歐洲,一邊要債一邊做歐洲市場調查,半年後,王雪紅返國,不過一毛錢也沒要回來。

王雪紅也曾嘗試到台塑上班,但是她不喜歡受拘束,不出一個月就「落跑」了。而據熟悉台塑的老臣透露,王雪紅之所以另謀他就,主要原因是因為王永慶的二房與三房鬥得激烈,王雪紅深知她只有在台塑體制外發展才有機會。


眼光與堅持--做事氣度最像王永慶,看準趨勢即放手去做

王雪紅選擇了自己的人生,在有限的資源下,從零開始,逐步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王國。也因此,王雪紅經營事業的格局,被外界公認最有乃父之風,兩人都是白手起家,也都在創業之路上堅持自己的眼光與判斷。

「她做事與看事情的氣度最像王永慶,她是看好產業趨勢就會堅持走下去的人,對於有興趣的事情也會打破砂鍋問到底。」台塑老臣給她下了這樣的評價。

以宏達電剛成立為例,由於當時還沒有自己的工廠,生產交由外包工廠負責,王雪紅為了弄清楚整個設計生產流程,除了花很大的心血做功課外,還自己一個人跑到工廠裡,坐在生產線上和基層員工實際組裝成品。

王雪紅和她父親一樣,對產業趨勢看得很準而且堅持,加上懂得找到對的人,所以她創立的公司,鴨子划水的時間都不會太長,而且營運成長的爆發力之強,屢屢讓外界驚歎不已。

例如威盛大紅特紅的一九九八到一九九九年間,也正是宏達電營運最為辛苦的時候。但王雪紅仍然堅持智慧型手機產品前景看好,並未就此放棄,力挺經營團隊的努力。

王雪紅創立威盛與宏達電的過程,正足以說明她能識人與用人的優點。


用人與識人--懂得欣賞員工優點,身旁集結一群甘心賣命的人

當年,王雪紅任職大眾電腦事業部經理時,負責全球最大的主機板業務,但由於受限於英特爾掌握微處理器與晶片組的規格,加上原本就與Symphony創業團隊陳文琦與林子牧熟識,她認為兩人天資聰明又努力,於是買下已經破產的美商VIA品牌,讓陳文琦團隊負責經營,後來王雪紅便離開大眾,專心經營威盛,創造威盛的股王傳奇。

至於宏達電,當年卓火土離開迪吉多後,曾到矽統任職約半年,期間卓火土並不得志,王雪紅於是把卓火土找進威盛。一年後,王雪紅便與卓火土創立宏達電,一舉締造了宏達電的傳奇。

王雪紅除了懂得欣賞別人的優點,更懂得讓對方發揮所長,不管是威盛還是宏達電,王雪紅對於經營團隊都給予相當的尊重,放手讓這群天才去闖,所以,不像王永慶的台塑集團,每一家公司都是典型的王永慶管理風格,宛如一個模子印出來似的。

王永慶在台塑集團裡實行的是中央集權制,部屬看到他永遠敬畏三分,但王雪紅則是完全相反,她所投資的每家公司,都交由專業經理人打理,威盛如此,宏達電也是。

而王雪紅所創立的公司裡,每一家的企業文化都因經營團隊不同而有所分別。以威盛和宏達電為例,前者的核心幹部多為四十歲左右,年輕又富創意,在迅速竄紅之下,很多事往往衝得太快或過頭;後者的一級主管多數出身迪吉多,年過半百,有著代工廠研發人員的特質,本來以為能夠在外商公司做到退休,豈料公司被購併,讓一群老同事流落在外。

宏達電讓他們這幫人又聚在一起,因此他們之間的感情可用「緊密」來形容,十分珍惜這個舞台,才得以同心協力創造宏達電的奇蹟。

一位前威盛主管表示,對一般人來說,挑別人毛病比看到別人的長處容易,但王雪紅最大的優點,是凡事都往好的方面想,看人都是欣賞人家的優點,她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明確表示她「用人不疑」的原則。

「有時候我們會問,為什麼她還要用某某人,那是因為她看到那個人的優點,我們都看到人家的缺點。」所以她身邊總是集結一群人甘願為她賣命,跟著她很久,「她做人厚道,即使離開的部屬,也很少會抱怨她。」


挫折與勇氣--
威盛大跌遭王永慶痛罵,小股東亦在股東會指責

前年,應該是王雪紅人生最失意的時期,當時威盛股價大跌,王永慶甚至還痛罵王雪紅不照顧小股東權益,當時威盛的小股東還在股東會上質問她,「你父親王永慶公司經營得那麼好,為什麼你弄成這樣?」這種將父親與她相提並論的指責,讓向來堅持以自己的雙手打出一片天的她,自尊心深深受創。

同年,友訊與聯發科的官司也讓她忙得焦頭爛額,媒體又以大篇幅報導「王雪紅玩衰威盛」,質疑她在矽谷及上海都購置豪宅,還把公司的精華部門切割出去等等。

當時,王雪紅坦承心裡很難過,本來想取消原訂到高雄信望愛基金會中做見證,但後來基金會的同工對她說,「你不要掉到魔鬼的陷阱裡了。」於是,王雪紅最後還是去了,並對二十多位同工見證講道。

當時壓力很大的王雪紅說著說著,眼淚就快要掉下來,覺得自己很委屈。結果許多同工都安慰她,其中一位罹患骨癌的同工說,「醫生說他做完化療後,生命只有三、四個月,但他不願意留在醫院裡等死,決心用餘生繼續服務老人,所以即使身上穿著支架、腰間插著針管,不斷吃止痛藥,每天早晚還是要出去服務老人,痛的時候就打止痛藥。」

這位同工的一席話,讓王雪紅感動萬分,立刻認罪悔改,「覺得我比起那位同工,實在太渺小了,我卻看自己的面子比神還大,於是我就能從媒體報導的負面事件走出來。」

「雖然這些年經歷這麼多事,王雪紅與陳文琦一直沒有改變,信仰還是很虔誠,生活還是很節儉,對人依舊很nice、隨和。」一位威盛主管說。


低調與親切--沒有大老闆的架子,最大的特色就是沒有特色

認識王雪紅的人,都曾領教過她那「充滿男子氣概」風格的打招呼方式,她會笑容滿面地趨上前一直拍對方肩膀,直說「你好!你好!」由於嗓門大、笑聲宏亮,讓人覺得熱情親切,也感受不到一絲股王還是大老闆的架子,就好像遇見多年不見的好友一樣。卓火土曾被問到對王雪紅的看法時直說,「Cher(王雪紅的英文名字)很好,真的很好。」

一位熟識他們兩人的威盛主管表示,以前,王雪紅會跟員工一起去台大跑步,跑完再和大夥到台大旁邊的冰店吃冰,平時吃飯,也會和員工一起吃小吃店,完全沒有大老闆的作風。

當年,王雪紅在大眾電腦擔任PC事業部經理時,作風非常低調,有一次她參加集團內的舞會,一位老外工程師有眼不識泰山,不曉得眼前這位就是老闆的妹妹,居然趨前邀她共舞,舞畢,還白目地問王雪紅在哪個部門工作?她回答說,財務部門,這位老外還稱讚她「很有前途。」
而王雪紅也反問對方同樣的問題,還煞有介事地稱讚他,「那你也很有前途。」後來此事在公司內傳開,雖然大家笑到不行,但也可看出王雪紅的行事作風。

「王雪紅的特色就是沒有特色。」一位台塑老臣表示,王雪紅和王雪齡的個性最像王永慶,平凡、務實又節儉。


父親與女兒--
承繼王永慶實在風格,令人期待下一個產業驚奇

說到節儉,父女兩人也有得拚,王永慶有一個台塑做的手提包,裡面放著當天的剪報與資料,天天帶在身上,用到外皮都翻開了,部屬看不下去問他,要不要換個新的,沒想到王永慶說,「不用啊,還能用啊。」

而王雪紅平時衣著樸素,雖然總是帶著一個大的黑色Prada包包,但一點都不奢華,即使身價百億元,卻從未過分裝扮自己。性格偏中性的她,多數時候以套裝出席大小場合,頂多是在黑色外套內搭一件紅色襯衫。至於座車則是開了好幾年的豐田(Toyota),直到兩年前,才換了凌志(Lexus),而且多是自己開車,夫婿陳文琦則因重度近視,不方便開車,總是以「小黃」代步。也不重外表的陳文琦,向來不太用心打理自己衣著,直到婚後才開始燙衣褲,昔日部屬見到陳文琦衣著上的「突破」,還打趣說,原來結婚多個人照顧,還是有差的。

對於父親,王雪紅是尊敬多過愛,家族內部的競爭,讓她在集團外創造了更大的一片天地,財富甚至直追父親。「上帝要給你的,會給你更多;不給你的,什麼都別想。」這是信仰虔誠的王雪紅告訴身邊部屬的一句話。

如今,受神眷顧的她已創造兩個股王佳績,接下來,王雪紅又會為台灣電子產業帶來哪些驚奇?或許,除了廣大投資人拭目以待之外,位於台北市敦化北路與民生東路口的台塑大樓裡,她的父親王永慶,也一樣睜大雙眼在關注著!

--------------------

回顧這篇文章
其實王永慶及王永在的子女
分別有創新及守成的特質
很難說誰最好
因為時機是一個關鍵
這三年來經濟由盛而衰
守成的最有利
創新的受大傷
不過王雪紅的確是經過威盛的洗禮後
更強大了

宏達電這幾年看下來
產品設計外型.質感.耐用度及全球競爭力是越來越好
可以預見的.若創造效率不衰減
王還能繼續讓人驚艷

另外,與其說她是叛逆女首富
不如說她是一群無疆野馬馬王
王永慶先生最特別的一個小孩非他莫屬吧


Gill

2008-10-18

王永慶:最摳門的富豪一生勤奮


日期:2007-7-27 15:37:35

王永慶常說:“要常常警惕自己,稍一鬆懈就導致衰退,經常要有富不三代的警覺。”“一勤天下無難事”。王永慶的這句話貫穿了他整個奮鬥的人生。

  2006年,王永慶年滿九十歲。這一年,這個意志力驚人的世紀老人,突然決定隱身台後並交棒於下一代。世人警覺到,一個屬於經營之神的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輝煌朝代在逐漸落下句點。留給世人的是一個龐大的石化王國和一段讓人說不完道不盡的富豪傳奇。

  由於事業上的傑出成就,因此每當人們談到“王永慶”三個字,腦海中浮現的是企業巨子的傳奇形象,聯想到的首先是“財富”與“企業經營管理”之間的問題。人們把焦點集中在他的“致富”和“成功之道”上,“王永慶”三個字,似乎除了名詞之外,也是形容詞,和白手起家、勤奮堅毅、合理化經營管理結下不解之緣。

  在企業家的角色上,王永慶無疑散發著鑽石的光芒,王永慶三個字是華人世界裏永遠無法忽略的名字。這耀眼的形象,人們已經太熟悉了,在這光圈之外,我們不妨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王永慶。

  事實上,王永慶和平常人一樣,一生中都要扮演許多不同的角色,一天都是24小時,在這24小時裏,他除了是扮演領導數萬名員工的企業經營者,坐鎮指揮海內外各龐大的事業機構外,生活的另一面,他也扮演家長、兒子、父親、丈夫、兄長、祖父、外公的角色。

  “我們中國人是比較艱苦出身的,比較有能力,像牛一樣,有角啊!”把自己喻爲牛的他一向追求“止於至善”,總是要求自己:要做就要做最頂尖的。做領導者,就要做個成功的領導者;做主管,就要做個優秀的主管;做兒子,就要做最孝順的兒子;做父親,就要做一個盡職的父親。

  王永慶身上折射的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是通過勤勞簡樸,頑強拼搏而白手起家的一代中國人的傑出代表。


  一勤天下無難事

  淩晨2點半的臺北夜深人靜,敦化北路底的台塑大樓十三樓,一盞燈緩緩亮起。一位九十歲的老人,起床辦公,他是台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52年如一日。

  王永慶每天晚上10點睡覺,2點半起床辦公,每周工作100多小時,每天寧靜的台塑大樓總會傳來沈穩而緩慢的腳步聲,出現一個頎長的身影,脊背
挺直。無數個相似的寂靜深夜裏,包括全球最大的石化園區雲林麥寮六輕、中國最大民營火力電廠華陽電業漳州電廠,寧波大乙烯計劃都是由這個房間思索出來。

  王永慶常說:“要常常警惕自己,稍一鬆懈就導致衰退,經常要有富不三代的警覺。”“一勤天下無難事”。王永慶的這句話貫穿了他整個奮鬥的人生。

  人生信念與習性的養成往往與從小的成長經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衆所周知,王永慶是一位真正的白手起家者,1917年1月18日他出生在臺北縣一個俗稱“情人谷”的偏僻地方,父母以種茶爲生,家境十分困難,每日三餐以番薯充饑。

  王家雖然窮困,但父親深感文盲之苦,故十分重視子女的教育。王永慶7歲時,就被父親送到新店國民小學就讀。學校在離家10公里外,王永慶必須一
大早起床,到附近的水井提水,把家中的大水缸裝滿後才步行上學。放學後,還經常要肩扛一袋50斤重的飼料返家養豬。在王永慶9歲那年,父親病倒在床,一家 的生計全靠母親王詹樣種菜、種番薯、養豬來維持。

  於是,上小學三年級的王永慶開始半工半讀,爲鄰居看牛,每月賺取5毛錢來貼補家用。他上小學用的書包是一條粗布巾做的口袋,穿的衣服是補丁加補
丁,整天赤著腳,幾乎沒有穿過一雙鞋。而小學期間,對書本不感興趣的王永慶,從來沒有下過苦功讀書,所以成績總列在班裏的最後10名。

  常言道: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年幼的王永慶很理解父母的處境,爲了分擔家庭生活的壓力,15歲的王永慶小學畢業後便無奈輟學。由於在家鄉找不到
工作,在征得父母同意後,經叔叔王水源的介紹,到嘉義的一家米店當小工。當時,白花花的大米是王永慶夢寐以求之物,爲此他格外珍惜這份工作,除認認真真做 工外,還細心觀察老闆經營米店的訣竅,爲今後自行創業做準備。

  王永慶曾說過一段發人深省的話:“我幼時無力進一步學習,長大後必須做工謀生,也沒有機會接受正規教育,像我這樣一個身無專長的人,只有吃苦耐 勞才能補其不足。我還常常想,由於生活的煎熬,我才産生了克服困難的精神和勇氣,幼年生活的困苦,也許是上帝對我的賜福。”因此,吃苦耐勞是王永慶成功的
殺手鐧。


  凡事勤儉 凡事合理化

  王永慶個人生活儉樸最爲媒體津津樂道的要數他喝咖啡的過程。他曾在接受記者專訪前,把奶精倒入咖啡時,還把奶球放在咖啡中涮了三次,確定奶精全部溶入咖啡。等到送客時,還把剩下的咖啡一口喝完。儉樸的個性顯露無遺。

  台塑集團今年邁入第53年,歷經半個多世紀,王永慶仍不改他節儉的個性。他認爲,凡事講求“合理化”,東西物盡其用,發揮到極致,就是合理化,
事情做到最好,止於至善,也是合理化。王永慶的名片夾是台塑自行研發的“撕不破”珠光紙,接觸過王永慶的人都知道,他發名片很有節度,會特別注意一人發一 張,絕不浪費,就如他喝咖啡一定涮一涮奶精的勤儉。這數十年的堅持,相對於部分企業的奢華作風,特別發人深思。

  王永慶的生活非常儉樸,他對穿著的要求是大方整潔,從不計較衣服的新舊及款式。每回坐飛機一定是經濟艙。他生平最喜歡收藏名人字畫,然後就是聽 戲,並常年堅持慢跑鍛煉。他在台塑頂樓開闢了一個菜園,母親去世前,他吃的都是自己種的菜。用的肥皂剩下一小片,還要粘在整塊上繼續使用;每天做健身毛巾 操,一條毛巾用了27年。據說,就連他過去在麥寮用餐時,當問到一顆鹵蛋竟賣新臺幣10元時,他直覺認爲賣得太貴了。王永慶企業經營講求合理化,個人生活細節處處顯示他對合理的執著。

  女兒王雪紅曾向媒體透露,以前他們兄弟姐妹幾個在美國生活也不富裕,因爲父親供給學費、生活費都算得很精准,就像管理手下企業般,總是給得“剛剛好”,不讓他們有一絲享受奢侈的機會,此外,和兒女聯絡都是寫信,從不打電話,“因爲覺得打電話太貴了”。王雪紅的母親廖嬌也在一次採訪中證實了,兒女還必須回信報告花了哪些錢,連買支牙膏也得寫上去!

  王永慶同時也是一個很低調的人,幾乎不接受個人專訪。在他眼裏,一個人只要努力工作就可以了,不需要把個人的經歷告訴大家。在這個紛亂的時代, 他堅守著自己的行爲方式,堅守著一個傳統的産業。他的子女似乎也沒有感覺到他們的父親是個富豪。也因此,王永慶曾被ceo.icxo.com評爲全球十大 “最摳門”富豪之首。


2008-10-17

窗外有藍天 A Room with a View & E.M.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 1879 – 1970)




影片資料

影片年份:1986
出 品 國:UK

王永慶在美國辭世

台塑大樓現彩虹 日期:2008/10/16 22:19

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在美國辭世,集團總裁王文淵十六日下午致函給同仁時,台塑大樓窗外出現美麗七彩彩虹,似乎象徵台塑七人決策小組完全接班、承接重責。中央社記者陳永昌傳真 九十七年十月十六日

---------

今天很失落ㄟ

雖然知道他老人家年紀大了

可是還是一時之間心情很差

覺得他是很好的人

可是再也看不到了..埃

...一路好走


2008-10-11

愛情沒有答案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秦觀.〈鵲橋仙〉

啞行者--蔣彝

蔣彝(1903-1977)

「蔣彝……博學多聞(他從未錯用牛津俚語或愛丁堡方言),但同時又以徹底外來者的角度,不動聲色地觀察西方的行事。蔣彝注意到英國的階級自負與種族傲慢,由於他誕生於充滿自信的古文明,因此能以更高的眼界,稍挫其氣燄。」
──高佛瑞‧哈吉遜(Godfrey Hodgson)

《牛津畫記》《倫敦畫記》《愛丁堡畫記》作者:蔣彝

作者顯然喜愛發掘隱藏於古老學院之間、之外的自然之美,〈和諧的激狂〉寫野豬丘樂百園眾鳥的鳴唱與疊奏,〈不尋常的友伴〉寫自己與白鵝同立樹下躲雨,進行無聲的交談;同時他是謙遜的,就像中國水墨畫上高聳山嶺與渺小人影的對照一般,面對自然總感覺有愧,甚至說:「人類畢竟只是自然中的一小件裝飾品而已,或許還是風景中的一個汙點!」

說起蔣彝,一般讀者可能不知道他是誰,但「可口可樂」四個大字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凡有華人的地方,這四個字即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上個世紀三○年代,就是蔣彝將Coca Cola的神韻巧妙轉譯到中文世界來,至今仍是不可多得的名譯(在這之前是被譯成「蝌蝌啃蠟」,被接受狀況可想而知)。
  
而對西方人而言,蔣彝又有另一番不同的面貌。他以「Silent Traveller」(啞行者)為筆名,用英文寫作了十數本遊記,已被視為西方旅遊文學經典。為什麼一個中國人,要跑到西方世界用英文寫作呢?這就要從他動盪而漂泊的經歷說起。

蔣彝出生於江西九江的書香世家,他的父親擅長丹青,尤工花鳥人物,因此自幼即從父親習書畫,並接受完整的私塾教育。其後政局動盪,舉家遷移廬山山腳下,在此處的生活經驗,奠定蔣彝一生對自然環境的傾慕與鄉愁。日後他當上九江縣長,任內因不准予外商公司賄賂、非法購置地產,而與當政者發生衝突,被迫辭職,並出走英國。他旅居倫敦期間,被東方學院聘為講師,教授中國文化,並結識許多活躍於當代的藝文界人士。1955年,他遷居紐約,任職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教授一直到1977年去世。

1937年出版的《湖區畫記》是他的第一本遊記,描寫他前一年遊覽英國北部湖區的自然風光,原本不被出版社看好,屢被退稿,出版後沒想到居然大受讀者歡迎,銷售極佳,並引起當時英國文化界的注意,著名藝評家里德(Herbert Read)就替此書寫序。藝術史學大師宮布利希(E H Gombrich)在《藝術與錯覺》一書中,也以蔣彝書中的畫為例子來討論。  
  
此後他多方遊歷英美各大城鎮,專注於遊記寫作,陸續推出倫敦、北英格蘭、牛津、愛丁堡、都柏林、巴黎、紐約、波士頓、舊金山、日本等十一本遊記,以畫家的眼光與中國文化的深刻涵養,生動描述各地的歷史沿革、地理風貌、風俗人情、文化生活,並點出中西文化的異同,一系列的作品,奠定他在西方成為一個重要旅行作家的地位。由他的書寫,我們不僅看見當時的西方風貌,更重要的是,在混亂的世界局勢與中西文明衝擊之下,如何以清明的眼光與寬大的心胸,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在每本遊記中,並都有他自己畫的插圖、寫的詩歌,熔詩、書、畫、文、史、印於一爐,妙趣橫生。蔣彝以「啞行者」為筆名,暗喻對官場政治的痛恨失望,同時表示身處異國、言語不通的苦境,也象徵著他獨自一人漫遊異國,靜靜觀察思索的旅行方式。

而這些作品在中文世界的命運,竟也像這個筆名,沉寂了大半世紀,直到去年才由西遊記文化陸續出版了「倫敦畫記」、「愛丁堡畫記」,三月份即將出版的則是「牛津畫記」,最後一本「湖區畫記」也將在今年出版,敬請各位讀者拭目以待。

蔣彝,這位以英文散文與小品畫作聞名歐美的中國作家,戰前戰後在牛津居住的時間共長達十餘年。他的著作中近乎一半寫的是英國,其中《牛津畫記》一書,正是作為第一段牛津歲月的銘刻(1940-1944)。

本書文章均強烈展現「身在牛津」。或點出牛津不同於其他地方之處,如描〈百感交集〉,帶領讀者看見牛津師生們在書店內的形象、看見書店本身的格調。或透過動線與特定地點,穿插街名店名、學院名、湖泊或森林名稱,如〈三株小櫻桃樹〉注目的是草原樓旁三株開花的小櫻桃樹,〈柳林中的風聲〉則告訴讀者從牛津植物園離開,中途看見基督教堂學院湯姆塔的身影,又從聖奧德街斜坡往下看,乃至越過學院草皮、抵達莫頓草原等等。這些地點都像是一幅畫作中的不同角落,以簡單而傳神的筆觸勾勒,幫助讀者搭建出一種空間感,讓讀者感覺正跟著作者行走,呼吸潤濕的空氣,看見小徑上腆肚持杖的紳士。

作者顯然喜愛發掘隱藏於古老學院之間、之外的自然之美,〈和諧的激狂〉寫野豬丘樂百園眾鳥的鳴唱與疊奏,〈不尋常的友伴〉寫自己與白鵝同立樹下躲雨,進行無聲的交談;同時他
是謙遜的,就像中國水墨畫上高聳山嶺與渺小人影的對照一般,面對自然總感覺有愧,甚至說:「人類畢竟只是自然中的一小件裝飾品而已,或許還是風景中的一個汙點!」他也不時在文章中觸及故國。一方面是現世的關懷,因為那時是戰爭時期;若有人讚美中國人苦戰堅持的勇氣,他總是高興的。另一方面,則是來自於文化的記憶,美景當前,蔣彝總是賦詩為記,中國舊體詩簡鍊的形式,對這位三十歲即離開中國的旅人而言,似乎更能將瞬間的感動封存。

《牛津畫記》中的畫作,幾幅彩色的作品,如封面畫作中鮮紅公共汽車行駛在蒼綠街道上,配色與情調固然怡人,但黑白水墨的牛津,卻更傳達出霧氣迷濛之感,例如〈霧靄中的湯姆塔〉,湯姆塔浮動於人群湧動之上,周圍建築邊緣模糊淡去,彷彿霧氣就要連書頁都淹沒了。

──《開卷周報》2007 / 3 /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