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本片曾榮獲金像獎八項提名,原名是《一個有窗景的房間》,描述的是一位出身於英國書香之家的大家閨秀--露西,在表姐的陪伴下到浪漫的佛羅倫斯旅行時,遇到英國青年喬治,喬治對她的傾慕令她禁不住心動,當露西和喬治在英國重逢之後,露西的真情一發不可收拾,最後她衝破傳統束縛,選擇了跟她相愛的喬治作丈
夫。
在編導占姆斯艾華里,把這一個百年前的愛情故事,在銀幕上處處洋溢出一種高雅動人的文藝氣質,這種氣質在當代的電影中已相當罕見。在片中扮演女主
角露西的英國新秀海倫娜寶文卡特、扮演男主角喬治的朱利安山德士、扮演表姐的瑪姬史密絲的精采表演亦值得讚賞,瑪姬史密絲更獲得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影片相關介紹
http://www.geocities.com/Vienna/Opera/5409/temporary.html
原聲帶介紹
http://www.geocities.com/Vienna/Opera/5409/temporary.html
----------------------------
原著簡介
二十世紀初,佛羅倫斯,一對英國男女,在一家小旅館交換房間,展開一場不同階級、不同價值觀、不同人生信念的戀愛。
「有著窗
景的房間,隱喻著光、陰影與黑暗;春天與秋天;顏色;紫羅蘭與其他花朵;水、浸信禮與血;基督教的儀式與異教的神祇;信仰與愛情;衣著與裸體;高塔與圓
柱;中世紀與文藝復興;達文西與米開朗基羅;許多位藝術家;藝術與生活;混亂;彆扭及「交叉」這個詞等,而當這些面向糾結在一起所產生的對比、相關的意
象、象徵、主題與激昂的話語等,更使得這部迷人的時代小說有了歷久彌新的迴響。」/ Oliver Stallybrass
這部小說被文學電影導演詹姆斯.艾佛利相中,拍成同名電影;在一九八五年獲得影評與票房上相當的口碑,也是詹姆斯.艾佛利奠定文學電影導演地位的關鍵性作品,接著他又拍了佛斯特的《墨利斯的情人》以及《此情可問天》。
這部電影也讓普契尼的歌劇成為一般人耳熟能詳的電影音樂,尤其是強尼?史基基中的「親愛的爸爸,請聽我說。」這首詠嘆調,婉轉淒美、蕩氣迴腸,讓電影
他曾說過,「如果可以選擇背叛國家或朋友,我寧願選擇前者。」從這裡可以看出他的核心價值,忠於個人遠勝過愛國主義。但他也熱愛英國的土地、文化以及傳統價值,D.H.勞倫斯說他是,「最後的英國人。」
進入劍橋之後開啟了他的人生新頁,他自己也說那是一段幸福的日子,雖然一度離開劍橋,但他最終回到劍橋終老一生。劍橋領他進入真正的世界,真正的生活,廣泛的體認真實的世界與真實的自我。
而加入Bloomsbury Group俱樂部,這個倫敦文人的社交圈,他與維吉尼亞.伍爾芙夫婦結交,經濟學家凱恩斯......等人當時都活躍於此,更強化了他基進、浪漫與激情的的內在價值。
他的作品
小說
夫。
在編導占姆斯艾華里,把這一個百年前的愛情故事,在銀幕上處處洋溢出一種高雅動人的文藝氣質,這種氣質在當代的電影中已相當罕見。在片中扮演女主
角露西的英國新秀海倫娜寶文卡特、扮演男主角喬治的朱利安山德士、扮演表姐的瑪姬史密絲的精采表演亦值得讚賞,瑪姬史密絲更獲得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影片相關介紹
http://www.geocities.com/Vienna/Opera/5409/temporary.html
原聲帶介紹
http://www.geocities.com/Vienna/Opera/5409/temporary.html
----------------------------
原著簡介
二十世紀初,佛羅倫斯,一對英國男女,在一家小旅館交換房間,展開一場不同階級、不同價值觀、不同人生信念的戀愛。
「有著窗
景的房間,隱喻著光、陰影與黑暗;春天與秋天;顏色;紫羅蘭與其他花朵;水、浸信禮與血;基督教的儀式與異教的神祇;信仰與愛情;衣著與裸體;高塔與圓
柱;中世紀與文藝復興;達文西與米開朗基羅;許多位藝術家;藝術與生活;混亂;彆扭及「交叉」這個詞等,而當這些面向糾結在一起所產生的對比、相關的意
象、象徵、主題與激昂的話語等,更使得這部迷人的時代小說有了歷久彌新的迴響。」/ Oliver Stallybrass
這部小說被文學電影導演詹姆斯.艾佛利相中,拍成同名電影;在一九八五年獲得影評與票房上相當的口碑,也是詹姆斯.艾佛利奠定文學電影導演地位的關鍵性作品,接著他又拍了佛斯特的《墨利斯的情人》以及《此情可問天》。
這部電影也讓普契尼的歌劇成為一般人耳熟能詳的電影音樂,尤其是強尼?史基基中的「親愛的爸爸,請聽我說。」這首詠嘆調,婉轉淒美、蕩氣迴腸,讓電影
作者簡介
E.M.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 1879 – 1970)他生於英國中產階級家庭,進入公學到劍橋國王學院以及三一學院學習,是典型的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自由主義分子。他曾說過,「如果可以選擇背叛國家或朋友,我寧願選擇前者。」從這裡可以看出他的核心價值,忠於個人遠勝過愛國主義。但他也熱愛英國的土地、文化以及傳統價值,D.H.勞倫斯說他是,「最後的英國人。」
進入劍橋之後開啟了他的人生新頁,他自己也說那是一段幸福的日子,雖然一度離開劍橋,但他最終回到劍橋終老一生。劍橋領他進入真正的世界,真正的生活,廣泛的體認真實的世界與真實的自我。
而加入Bloomsbury Group俱樂部,這個倫敦文人的社交圈,他與維吉尼亞.伍爾芙夫婦結交,經濟學家凱恩斯......等人當時都活躍於此,更強化了他基進、浪漫與激情的的內在價值。
他的作品
小說
- 《天使裹足之處》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 (1905)
- 《最長的旅程》The Longest Journey (1907)
- 《窗外有藍天》A Room With A View (1908)
- 《此情可問天》Howards End (1910)
- 《印度之旅》A Passage to India (1924)
- 《墨利斯的情人》Maurice (1971,身後才發表。)
- The Hill of Devi
- Abinger Harvest
- Alexandria
- 《小說面面觀》Aspects of the Novel
with Eric Crozier, the libretto for Britten\’s opera, Billy Budd.
- 《狄更生傳》Godsworthy Lowes Dickenson(1862-1932,英國作家)
- 《瑪莉安娜.桑頓:一部家族史》Marianne Thornton: A Domestic Biography(瑪莉安娜.桑頓是佛斯特的姨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