焰肩佛(大乘佛教)的一些故事 與歷史遺跡
玄奘大師西行取經時,經過梵衍那國之後,接著就來到迦畢試古國。位於興都庫什山南麓布爾河上游右岸的迦畢試古國貝格拉姆,即迦畢試國的布洛迦寺院,也是早期貴霜王朝強盛時期的國都所在。因此,這裡出現許多不同於阿富汗境內各地的佛教藝術精品。其中最獨特、著名的就是身上出火、顯現大神變的「燃燈佛本生話浮雕像」。也就是,將燃燈佛前世所發生的事情,提出特別值得說的,用浮雕刻造的手法,做成圖繪解說的造像。燃燈佛本生話雕像的肩上,迸發出火焰的造像,只有在白沙瓦(健陀羅)附近的古代迦畢試國,才有出現。因此,後人便把這種燃燈佛造像,稱為「迦畢試風格」。經過許多學者研究,才知道這種特色,是受到貴霜王朝的影響。 (李玉[王*民]、林保堯、顏娟英合著《佛教美術》,台灣東華書局,1992)https://goo.gl/fV3ulK
迦畢試樣式(Kapisa style)是佛教美術造型的重要樣式之一。
在巴米揚以東,距喀布爾8 0 公里,就是古城迦畢試(Kāpi·a),其希臘地名為亞歷山大裏亞·阿德·高卡松(Alexandria ad Caucasum),為亞歷山大大帝所建,即今阿富汗的貝格拉姆(Begram )。這裏曾是貴霜帝國夏都,有高達1 0 米的城牆和多處寺廟。著名的《彌蘭陀王問經》裏的主人公就出生在迦畢試城。迦畢試遺址主要有派特瓦(Paitavā)和邵托拉克(Shotorak ),這裏出土有西元三到四世紀的雕刻。 1 9 3 0 年,法國考古隊在這裏發現了大量埃及、羅馬、中東、印度和中國的遺物,證明這裏是多種文化交流的重要中心。這裏的佛像造型與希臘樣式犍陀羅佛像造型有很大不同,相容了波斯祆教的影響,創造了火焰紋樣的背光模式。最具有代表意義的是派特瓦出土的《舍衛城神變大奇跡佛》,此外還有《燃燈佛授記本生立像》(Dipamkara)。這兩種佛像頭光和背光都有火焰紋,頭光邊緣為鋸齒紋。迦畢試佛像頭光邊緣的鋸齒紋,被認為屬於犍陀羅藝術的晚期特點。 《大奇跡佛》正面站立和手施無畏印都延續傳統,但佛身粗短,腳下似有火焰,用懸於空中的輕盈造型以像徵神異,整體造型變得極為概括,雙肩出現火焰,背光的邊緣也是火焰紋樣,背光裏出現了化佛,為帝釋天和大梵天持著蘑菇形的華蓋遨遊空中,兩肩旁有小的神變坐佛,右側的坐佛好像是犍陀羅苦修佛陀形象的縮小版本,腳兩旁也各有供養小神靈,左側缺失。
還有一種《石造雙神變立佛》的造型,基本特點與大奇跡佛相同,有遨遊的帝釋天和大梵天,雙肩兩側為帶華蓋的火焰紋坐佛,但足下出水如懸於荷花池上空的表現方法具有浪漫主義的象徵意味,與犍陀羅的寫實樣式有所不同,下有五朵蓮花,兩旁為荷花化生的小童子作禮佛狀。 《燃燈授記本生立像》的臉部特徵具有典型的蒙古人特徵,其右下側的小立佛為犍陀羅造型的縮小再現。迦畢試“焰肩佛”和貴霜錢幣為佛教火焰紋之始,但火焰紋之緣起應與古老的祆教傳統對光明的崇拜相關。玄奘曾提到貴霜王“ 於兩肩起大煙焰”的神變。貴霜人善於調和各種宗教,例如在迦膩色伽錢幣的正面,刻有薩珊火祭壇形象,而反面則為佛像。迦膩色伽錢幣(下圖)上國王雙肩出現了火焰,為祆教聖火的象徵,顯然,貴霜國王已經被神化。此外,安息(帕提亞)、塞種和大夏月氏均喜好簡潔、直拙的形式語言,這種造型也就影響了迦畢試的佛像造型。換言之,從草原入主中亞的民族把他們的美學理想融入了佛陀的形象之中。
本傑明·羅蘭德(Benjamin Rowlande)認為迦畢試樣式的“僧侶色彩濃於人文色彩”,換言之,犍陀羅造型那種希臘人文主義的、寫實性的、理想化的優美風格,已經轉化為概括的、正面的、宗教神秘主義的造型。羅蘭德認為,其藝術意義在於,簡潔的造型,“使佛像可以雕刻得非常高大,這些高大的佛像並配有多種不同的手勢可以表現要說明的事件,從而代替了早期通過敍述才能達到的效果”[ 1 ] 巴米揚大佛的身上就有這種貴霜式的簡潔整體的直拙風格。王鏞認為,迦畢試樣式影響了於闐、龜茲和雲岡等地的中國佛像,特別是雲岡石窟著名的北魏曇曜五窟大佛。https://goo.gl/7zAF2I
- 早期佛造像發展史筆記:印度佛造像源流大略
- 燃燈佛 燃燈、釋迦、彌勒三者合稱為「三世佛」
- 玄奘西行求佛法
- Silk Road Initiativ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